罗俊校长“思政第一课”:用中共抗战史勉励新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10月8日晚7时,深圳校区西教学楼,座无虚席的101课室,来自航天航空学院和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300多位2020级本科学生用热烈的掌声迎来了他们翘首以盼的“思政第一课”:由他们的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为他们讲授主题为“弘扬抗战精神 厚植爱国情怀 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思政课。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中国共产党在这场历时14年的战争中发挥什么作用?为什么说我们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这段历史需要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当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应以史为鉴,青年学子尤应重视学习这段历史,担负起你们这一代人的民族复兴大任……”
罗俊校长结合史料,加上物理学家特别的严谨,引用多个历史数据,向在座的学生们娓娓道来那一段刻进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中的集体记忆。
▲罗俊校长在深圳校区开讲“思政第一课”
(摄影:张晋衡)
罗俊校长首先回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通过系统梳理日本“大陆政策”的制定实施以及对中国造成的深重灾难、九一八事变之前的国内革命形势、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等史实,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他指出,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唤醒广大民众的救国觉悟和空前觉醒。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之际,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确定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同时,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革命根据地建设,动员并组织人民群众坚持抗战,形成人民战争并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罗俊校长在课堂上旁征博引 、娓娓道来
(摄影:张晋衡)
罗俊校长重点讲授了抗日战争时期党的自身建设。从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到阐明新民主主义理论,再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站在全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凝聚起全民族团结抗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强大合力。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中华民族大团结;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更坚定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意志,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罗俊校长以习近平总书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的话语,勉励中大学生在时代潮流中读懂中大的担当,于中大历史中体悟时代的责任。他提出四点希望:
一是要厚植家国情怀,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坚持学习历史,在历史中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伟大传统。
二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是要保持奋斗精神,增强才干本领,锤炼意志品格,发扬斗争精神。
四是要担当时代责任,担当创新、担当实干,做一个对自己负责、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才,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任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朱贞主持本次授课。朱贞总结道:作为一位物理学家,罗校长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有关抗战历史的思政课。用事实、用数据,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并勉励学生在课堂外,要主动去图书馆翻阅相关图书扩充知识背景,并从抗战历史中凝聚抗战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大红色基因,在当下书写属于每一个中大学子的时代担当。
▲台下座无虚席,同学们认真听讲
(摄影:张晋衡)
从晚上7点到9点,整整两个小时的课程,同学们全程聚精会神,跟随校长梳理的历史脉络和重大历史节点,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史置于辽阔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和大国博弈格局中去审视学习。课后,不少同学表示看问题的思维打开了,收获感悟很多,认为校长这堂生动而深刻的思政课激发了他们重新回顾这段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也让他们更多地聚焦思考他们这代人如何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如何扛起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
“我感到很震惊,作为一名理科生,罗校长的这堂课让我重拾对这段历史的回忆,激发了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和尊重。”航空航天学院2020级本科生何旺龙说。
“罗校长非常和蔼可亲,入学前只知道他是科学家,知道天琴计划,没想到他能把这段宏大的历史脉络、内在关联叙述得这么清晰详尽。课程很生动,很有感染力!作为青年学子,如何让自己的青春奋斗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同心同向、结合在一起?这个问题一定引起了很多同学的沉思。”生物医学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卿子欣说。
▲我校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为本科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
▲我校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座谈会
▲还记得“不想哭”的海秀吗?她的故事也走进了教育部微党课… …
--- iSYSU ---
来源: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赵现廷、李芊芊
初审:孙琛
审核:黄艳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